1.出家为什么要审遮难
慈法法师:我们还是从佛陀出世,建立僧团,乃至传播教法的缘起,来说寺院比较有意义。释迦文佛在人寿百岁的时代出世,他在因地立了五百大愿,一切根本皆欲令众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其他则各施方便,若权若实,或究竟教言,或者给予对机教法,乃至畅佛本怀,无一不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出离轮回,出离现行烦恼,乃至成就究竟菩提。
在这样一个大的发心下,释迦文佛才建立僧团。僧人因为来自于社会,什么样的思想内容或者身体状态可能都会有。僧法当然要有过滤,出家要有一些遮难,像有传染疾病,或者某些特定疾病、遭讥嫌的疾病就不能出家,这是为了爱护这一类人,因为一旦出家,有些疾病若是引起人讥嫌,就会经常被人讽刺,让大的僧团、僧人负累,不利于弘法、传法、实践佛法的机制。僧团是为了使佛法住世,不是做其他的,他很特质!出家不管种姓,但身体有一定要求。这个要求是为了自理,为了实践佛法、传播佛法、令正法世。所以我们不管是短期出家还是长期出家,或者居士来到寺庙,不是说不能住,不是说不能出家,而是有这样一个遮,怕一人得传染病导致一群人得病。在古代,很多测试方法、治疗方法、消毒方法也没有,一传染一群人,很麻烦。所以尽量遮这一类传染疾病,不要到这个群体里,你可以选用其他方式学习佛法。
出家有这个要求,是为了使僧团机制健康,为了大众不受意外困扰。这些遮,一是对病者的保护,二是对团体的保护。因为病者的身体、作为、意识、体力或体能,不堪于过出家人的早起晚睡生活。过去出家人每天早晨要去托钵。在南传,现在有的国家好一些了,像缅甸中北部还是必须托钵,他们是自己托,别人给点什么就吃点什么,有时可能托不到,有时可能托的多,托的多少就那一餐饭。在印度,行乞等于舍弃一切,因此会受世人尊重。但中国比较藐视不劳而食者,或者说托钵、要饭、行乞者,环境不允许,或者说大家不忍受于此,慢慢就变成我们汉传佛教的特质,在寺庙里集体做饭。这样,僧团的很多东西就变了。
过去很多遮难就是为了保护这一群病人。每天早晨去托钵,早期僧人都是一餐饭,或者大部分是一餐,就是一钵之食,根本不会有多。后面供养多了,有大量供养跟着世尊这个僧团。有人很长时间都没机会供养,他们就来祈请世尊开早餐,就是饼与粥。现在我们早晨起来,有粥有饼之类,来作一个应供的福德因缘、福田机制。
过去僧人托钵,要去很远地方,现在在南传托钵还是不准打伞,还要赤足。你要是身体不好,有疾病,都不堪于这样的作为。所以很多遮难是为了保护这些体弱者、有疾病者,同时也是保护这个团体。
到我们中国出现改变,自己做饭,很多地方可能是老、弱、病、残到寺庙里来剃度出家了。有人就是为了来看庙子,因为寺庙里缺人,把疾病或残疾也收到庙子里来了。这形成了中国一些寺庙的特色,这个特色造成很多寺庙的一种特定状态——大家学习佛法、实践佛法、交流佛法的机会,变成一个大概像养老、养病的环节了。你说允许不允许?这成事实了,也谈不上允许不允许。
以前有遮难的这些人、这些因缘是没办法到寺庙出家的。但是随着时代变迁,也不是律师接引僧众了,过去一定是律师来接引出家人。所谓律师,就是通达这样戒律的一些法则内容,他会问遮,会阻碍一些减损他人又不能给寺庙带来方便的机制,寺院就相对健康。到中国以后,逐渐不是这样,或者基本上不按照这样的程序来了,所以我们中国的僧法就极为衰微。
2.沙弥可不可以接受礼拜供养
慈法法师:明末四大高僧中,最晚也是影响最大的——中国净土宗第九祖蕅益大师,在他的著作《梵网经合注》中说:“论广大,则莫若菩萨戒法;论尊重,则莫若出家律仪。盖是圣贤幢相,出世芳标,僧轮所系,佛法所关。不但堪受君父主人礼敬,亦已堪受四王帝释之礼,亦已堪受梵王之礼,亦已堪受大千界主摩醯首罗之礼。又不但比丘比丘尼也,虽沙弥等亦可受君父主人礼敬。以君父等虽受五戒及菩萨戒,犹故居家未断正淫,不若沙弥全断淫欲,永离生死苦因故。以君父等虽于年三月六,受八戒斋,不如沙弥尽寿不非时食,永离生死增上缘故。以君父等虽受五戒及菩萨戒,犹得著香华鬘,香油涂身,歌舞倡伎,作及观听,坐高广床,惟于斋日,暂尔戒之,不如沙弥皆永舍故。以君父等虽受五戒及菩萨戒,并于年三月六,受八戒斋,犹得畜金银宝物,如法营利,仰事俯育,不如沙弥依僧而住,离妨道法,威仪正命,皆悉极清净故。故但令如法出家持戒,虽受君主父母天龙鬼神礼敬,诚无过咎。且令君父等增长福聚,功更难思。”
3.短期出家算不算出家,女众能不能参加短期出家
慈法法师:释迦文佛于贤劫人寿百岁时出世,就因为大家的坚固知见与困扰比较多,烦恼比较炽盛,恶业比较炽盛,所以他立了五百个重誓,来在人寿百岁之时,示现八相成道,度化浊恶时代短寿众生,令短寿有情有法可依。
当然,出家法则是其中一个,八万四千法中,出家法则是一个很重要的法则,就是人类的对称。令教法住世的僧相很特定,这个特定就是人类能出家的人群十分稀少,真正具足出家因缘无有遮难者十分稀少!就在佛陀时代,真正具足出家因缘无有遮难者也很稀少。世尊在世之时,大部分是依世尊威德之补偿,就是他威德善巧的回施令对方具足信心、具足善巧得以出家,如“善来”。像阿罗汉真正出家,是应供者,是为出家。初果、二果、三果、在向位者则为方便出家。证得阿罗汉,方为出三界者,无学位是为真正出家。
在世尊取灭以后,为令正法住世,为令教法相续、道场与经教有人守护,世尊允许种种僧人出家,或者说现出家形象,守护三宝。所以过去说有八类比丘。现在世间给人困惑的,都是没有依据的说法,因为这个时代学戒者稀少,通达戒律者少之又少,有传承戒律教法的学习者,真是如优昙华。
在八种比丘中,有自称比丘,就是自己把头发一剃、衣服一穿,就说我是出家人了!贼住比丘、名字比丘,许许多多说法。当然也有通过四羯磨这种师长剃度接引等等法则,如法如理的出家。像我们完整地用一个僧团或者集体引导,给大家从辞亲、剃度、受戒这样仪轨的出家者越来越少。
我为大家庆幸有这个机会。我们现在的沙弥、沙弥尼都是成年人,但世尊在世时,沙弥、沙弥尼是未成年者。这很清晰地告诉大家:他(她)是依师长而安住的,包括教法、生活、托钵等等都是依师而安住。所以这一类不算僧数,就是说你不能算到僧人数中,只是依着僧在学习,在作准备。受了具戒,是出家人了。我们现在现的是出家形象,体验的是出家生活,是没问题的。严格说,我们现在还不是一个具足的出家人,不是一个完整的出家人,就是学习者、受教者。这一期短期出家之前,起码有一百人跟我提了,我也作了一百次回答了。大部分是说出家人给她们讲:你是女众,你可不能剃头!剃头了,你以后再也不能出家了!这都十分荒诞,是无所依从的话语。所以人要是不学习戒律,张嘴就说,真是让人感到不可思议。
为什么迟迟地我们没有做汉传的女众短期出家呢?就是大家在这个地方模糊的东西比较多。南传女众短期出家已经做过几次,大家到泰国看到美琪很多,缅甸美琪很多,那些国家没有比丘尼。我们中国人到泰国、缅甸去做美琪,想回来就回来,没有啥,再去做美琪还继续去。因为她没有受具戒,受的是十戒。这个已经被广泛地认同、接受、了解了。这些无知的人为什么会这么大力量,会这么牵动人心呢?无知!无知还要与人为师,就是在人面前要表示出来一种状态,这是可怜悯者,就是以讹传讹者。
要没有深厚的南传短期出家的底子,在汉传我们真不敢这么做。做,早被打垮了。我在做第一期南传短期出家的时候,受到的整个压力是巨大的!一旦做出来了,现在全国寺庙中、男众寺庙中,办短期出家的到处都是,都是过去那些人,反对越激烈的人他们办得越快。
实际我们等于给大家提供一个认识佛教、认识僧法、知道僧法的难能可贵的机会。这一套严格的仪轨,这个内容,我们在世俗中是体会不到的,给大家一次体验僧法的机会。严格地说,真让大家出家,很少人能真正做一生,终生行作沙门、梵行生活的人还是很少,或者从身心世界的契合中并不是太多。
4.女众短期出家(受十戒)与女众一生只能出一次家的佛制矛盾吗
慈法法师:不矛盾。依据律藏,“女众只能出家一次”的说法是比丘尼舍了具足戒后,就不得再重受具足戒,即女众只能受具足戒一次,若还俗,不得出家,或再受具足戒。这是佛陀针对女性多变习气的一种遮护。
依据《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· 杂事》卷三十:由还俗尼有如是过,从今已去,诸还俗尼更不得出家。其长者等,善为讥笑,损坏我法。是故苾刍尼一舍法服,已归俗者,不应更令出家。若与出家者,师主得越法罪。(《大正藏》卷24,页352b)
依据《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· 杂事》卷三十一:具寿邬波离请世尊曰:“大德!若苾刍尼舍戒归俗,重求出家,得与出家近圆不?”佛言:“邬波离!一经舍戒更不应出家。”(《大正藏》卷24,页358c)
《十诵律》卷四十中说:“佛言,若比丘尼一反戒,不复听出家受具戒。”(《大正藏》卷23,页291c)
南传佛教国家,多有举办短期出家活动,让在家信众体验少欲知足的出家梵行生活,男众可受十戒、比丘戒,女众可受八戒或十戒,并没有女众受比丘尼戒,因此是合乎律藏“女众只能受具足戒一次”的规定,不必担心日后不能再出家成为比丘尼。
5.如何认识三传(南传、汉传、藏传),或说三乘(小乘、大乘、金刚乘)佛法之平等性
慈法法师:佛法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了生死、去烦恼,不在对错、高下、大小上用工夫,而是在应机的法则上用工夫,那就是捷径。“是法平等,无有高下”是诚实言,在无有高下,平等缘起上去审视,我们就会得到一个法无自性的加持,就能令我们的心相续于正知见,不产生分别对待的烦恼。任何教法都是方法,而根本在于发心,即我们自己的愿望、意乐。如阿弥陀佛在因地有一个誓愿:他成佛之时,所有念其名号的人都会护持三乘,即护持一切诸佛的教诲,去守护,去实践,远离诤斗,平等护持一切教义,圆满利益一切有情。因此不论到南传短期出家也好,学习藏传佛教也好,在汉地学佛也好,我们不需要骄慢,不需要自卑,也不需要闭关自守,而需要平等交流,如此真正地认识自身所在地教法的珍贵,真正地产生自尊与互相尊重。
6.活动期间所学习的禅修方法会不会与我现在所学的教法冲突
慈法法师:所谓冲突,是自我烦恼之相。佛法的教言只有一个目的:令有情去烦恼、了生死。故而在禅修期间,若能放下自我之知见,以简单清净的心智来接受教法,则能体会到随顺的法喜,透视到教法的平等性;若能以护持僧法、护持其他教法、不为自求之发心来修行实践,则必无冲突,只会感叹佛陀之慈悲、佛法之广大。
7.为什么每次活动大家都要共同立誓
慈法法师:佛法不离发心,佛菩萨皆以不可散坏、广大清净之誓愿标心,众生则以分别执著变异之愿望标心。誓愿如戒,如实守护之,则会带来清晰、简单与安乐。每次活动的誓愿文,都是在师长引导、大家共同交流的基础上拟定的,是大家心智的畅明与表达。明确与守护誓愿文的整个过程,其实是学习如何发心、如何认识自心、如何守护菩提誓愿的生动而重要的过程,是大家清晰自己某个阶段的意乐,乃至毕生之究竟意乐的一个过程,同时也是活动期间整个团队共同承诺、互相爱护的过程,真诚守护实践之,着实能令人、天、护法,乃至诸佛菩萨感动。
8.在短出中产生烦恼应该怎么办,短出应该如何发心及相续
慈法法师:不管是长出还是短出,参加僧人或者体验僧人的这个出家生活的点点滴滴呢,实际是个很难得很难得的因缘。参加短出的人想把这个短出的生活过得比较轻松,烦恼少一些呢,就少点设计,或者说放下自己的设计。就发个心——我学习去了!我有这么样一个多生多劫以来的一个实践出家人的生活——梵行生活的机会,我去学习!把自己的那种设计、想法、很多打算放一放,要是打算太多、想法太多、设计太多,就是圆满的东西想象得太多,去到寺院了那你会很多不满,很多不对称,很多不相应,很多不是你想象的东西就会出来。
参加短期出家呀,最简单最简单的就是我来学习梵行生活来了,我来向出家人学习梵行生活来了。我不能用任何成见,任何的设计、要求、假设,去套用这个短暂的在寺院这一个月的出家生活。这样呢,这个短出就会给你带来一个学习、体验梵行生活的最好因缘与环境。你的想法太多,设计太多,要求太多,那就会有很多不对称。你来让别人满足你的想法,满足你的要求,满足你的设计,那这是太困难的一个时代了。不要说去学习了,那就会挑拣,找别人的很多毛病,环境的毛病,他人的毛病,出家人的毛病,那就完了,那这一个月就很麻烦了。
所以我们到一个地方去参学,只学我们愿意学的东西,放下自己的设计、自己的习惯、自己的要求、自己的一些想象,是最简单最简单的方法。就是谦虚地去学习,不是压抑自己,就是我对出家生活还是一无了解的,我就用一个全新的、一张白纸的一个赤子之心去学习,去实践,去体验这个生活。或者说我就发一个心——为了僧法,我添砖加瓦的一样,我就现这么一个月的僧相。为了佛法住世那些僧人们,在实践僧法中现一个僧相,这个佛法就住世了。大家看见僧人、僧相就能学习,就有一个依靠,就有一个皈依处,就有一个住持三宝的让世俗人得见佛法住世的方便。我就拿这一个月,穿上这身衣服去体验佛法住世,为佛法住世献一份形象的一个贡献。这个能学多少我学多少,那这样呢,人去短出就特别有意义了。这么说,路子就特别宽。
想象太多,要求太多,美好的想法设计太多,那你到寺院里去,让大家配合你这些想法,那是难中之难,特别难!所以珍惜因缘,谦虚学习,为僧法住世来做自己一点点的随喜贡献,能学多少学多少,能实践多少法则学多少法则。不要去那么多想法,不要那么多要求,也不要那么多这个高尚的东西。
实际僧人也是一种生活状态,在家人也是一种生活状态。出家人的生活状态不过是以梵行,就是应作不应作地去学习调整,他们也是普通社会上的人走到那个地方的,大家都是平常人,法可以使平常人变得成为贤圣,变得成为一个觉悟者。因为是法则,所以说我们去学习法则,到这环境去学习实践法则就好,不盯着个别人,也不盯着自己的个别事,去过分地要求,就能随缘延岁月。能有这一个月为法,为僧法住世贡献这一个月的形象,在贡献这一个形象住世的过程中,能学习多少,实践多少佛法、僧法,那就是自己的福德因缘,多生感恩心。这样,这一个月不容易辜负,就比较容易有效地运用这一个月。
想法太多,要求太高,学一个月会带来怨恨、计较,带来一些不满,还是说唯识所现啊。抱着一颗赤子之心去学习,去学习作为就好了,简单的心。要求越多越高,那烦恼越大。自己太满了,就要求太高了太满了,去照别人,找别人这样的那样的一些过失,就会很麻烦,就会辜负自己。所以短出从这个生活上呢,是一个平常事;从这个发心上可以尊重它,但是不能脱离生活去高尚。就把它当成出家人的一种生活的实践,这样的一个平常心去实践梵行就比较真切。
有很多人去听某个法师怎么样怎样,多高明多么高明。像很多人去听某个国家领导人多么厉害多么厉害,但一接触呢,他也是在生活;这出家人没有接触过的,感觉怎样怎样,一接触了,这些人也不过就是正常生活,所以呢,他本来就是一种正常生活。我们就从这个正常生活中,在家人去体验出家人的生活,就是一个转换。但是这个心里要珍惜,要尊重。尊重、珍惜并不是无端地高尚,不是脱离实际生活的想象,是改变生活的环境、着装的一种实践罢了,还是平常生活。
所以不管是出家、在家,平常心是道,就是不贡高、不下劣的这个平常,这个平等心反而是很重要的。世俗人往往培养那高尚的高举,真正地一接触了,还是世俗生活,就会带来一种失落,带来一种高尚的不对称。就是有一个在家人的生活的平庸,去走到寺院里与僧众一起做出家人的一个生活体验,就平平淡淡,这样可能就比较简单一些。
大家应该珍惜每一个因缘,珍惜不是高举,珍惜不是负累,珍惜就应该如实地、充分地观察思考,选择自己该做的、不该做的。所以在短暂的人生中,能实践短期出家,难得!不管是男是女啊,要还能通过问遮难,能正常地去步入这个梵行生活的实践,那是太难的福慧具足了。
珍惜自己的因缘吧。我感觉到不管是在哪儿,学佛人都应该觉悟自己的现行,尊重自己的现行,尊重自己的选择。短出,是要突破很多因缘的,要把自己的工作家庭、感情事业、社会交往都安排好才行;不安排好,你去过分地作为,或者说偏激地作为,也可能会给家庭啊,社会啊,其他人啊,带来一些冲击,这个冲击你耐得住耐不住?别人耐得住耐不住?
你能不能像弘一法师一样的那样,或者说像一些大德出家,很多社会上的事情冲击,耐得住你就能坚持。你像张大千也好,他们也想出家,耐不住了,耐不住冲击了,心里一动,那就出不成了。包括短出也就这么一个月,你也要突破很多正常的一些思维意识,所以大家要做自己能做、能承担的事情,包括短出,包括长出。
福德因缘成熟了呢,自己的发心明晓明了,福德因缘成熟,做这很简单,不会有太大的阻碍,有阻碍,自己心里一过也就……因为思维方向很清晰了,自己一过心也就障碍消除了。要他发心不清晰,福德因缘不够成熟,那还需要调整,就不要勉强。这些地方处理好了,短出是一个很难得、很难得的因缘嘛。梵行是了不起的一个福德因缘成熟的状态。
好,这个话题就这么讲一讲,最主要是这个想法越少,越平和,越坦荡清晰,就好了。
9.参加短期出家活动有没有简单实用的口诀
慈法法师:大家把过去的发心调整一下。放放松,不做预设了。
但我们要演释迦佛,能演成个啥样子,都不责怪我们的,没有责怪的,佛教只有给我们安乐、启发的东西,没有责怪我们的东西。所以大家不管演得好坏,第一个不要自责,要觉悟,要调整。
不要责怪自己,当然也不要责怪我们的同修们,相互地多做鼓励,多做调整。
佛教给我们带来的只有喜悦与增上的加持。我们这样看,可能就把这个目标认准了。
们这个时代人比较大的障碍,就是责怪、怨。尽量地提醒自己有喜、无怨,对自己的业,对他人的业都不要不满意,这是十分重要的修行的一个焦点性问题。因为啥呢?我们这个时代带来的是这个东西:很容易责怪自己,也很容易责怪别人。
有喜无怨,这是我们来做梵行者的一个基本心理。
要是有对自己的责怪了,对别人的责怪了,及时地调整它就行了。因为这可能是我们在世俗生活中一个主体的东西——相互地有怨,包括对自己,就是说有不满。
我观察观察,我每天啊,都有很多这样的时间、因缘、语言。那我们来出家了,就要知道这是我们过去的一种业习啊,不怕它。因为我们要演释迦佛这个角色了,要演觉悟的这个角色了,要觉悟它,及时调整它。
你要学会调整、无怨、有喜,这三个东西掌握得住,我们这一个月很快就过去了。
无怨,有喜,调整,就是用那种满意的心,或者平和的心,来调整自己的一些习惯。这个习惯一表现出来,不满哦,不习惯哦,怨哦,马上就调整,那你就很好过了。
满意,就有喜;不合适了,有怨了,及时调整。无怨与调整是要经常运用的,有喜是要安住的。满意啊,知足常乐嘛,满意是我们要守护的东西。
满意是福田,人一旦满意了,就是可以做福田了,你乐了。这世间人不乐啊,心里不快乐,很多人不快乐,他追求乐,但是他不乐。我们不用追求乐,是满意的,就乐了。
调整,调整的是什么呢?无怨,怨一生起,马上要调整。就这三点就可以。有乐,无怨,不乐了就有怨了,及时调整。
这三个,让它互动起来,我们这一个月一定会不可思议的,我们回到世间,也会有一个极大的变化。
我这个人很小心、很认真地观察自己了,但是我经常会说出怨的话,心里也知道这是怨,也调整,但是经常会有。大家呢,我相信我们百步啊,五十啊,可能很亲近的。对自己,对他人,对环境,一不小心就会生怨,那需要马上调整了。调整什么呢?有乐,满意。
满意是不染,就是平等,就是梵行者的基本心理。我们要用这个基本心理,这个可不是说我修来的,这个不用你修,现在就要用它!我们一出家,就要具足这个东西,运用这个本具的满意。
这可是要诀,是口诀:有喜,无怨,调整。
你心里一不喜了,你马上要调整了,为啥呢?你可能有怨了,有不满意的东西了,生活、身体感知、环境、意识,都会有的。
我希望把最真实的东西给大家,就是最简洁、可以用的,也可以说是我出家以来所有的功德,所有的福德因缘。你看,南传沙弥会这样说的:尊者,您要把您的功德回施给我们。我现在就把我所有的、我能做到的,当然是通过最朴实的话给大家——希望大家有喜、无忧、调整。
你心中不喜悦了,你要调整,肯定是有忧了。忧了,有怨了,把它调整掉。
掌握好了,起码说这一天中,我忧伤的东西我知道,哎呀,我又责怪人了,又责怪自己了,又责怪环境了,责怪这个大因缘了等等,自己知道。
一定把握这个喜的心,没了,就调整调整。
调整、调柔,是最重要的滋润我们生命的一个方法。
这几点就够用了。
你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多提意见,主要是调整,调整——作为,调整——作为。调整特别重要,但不是说一定要怎么样怎么样,我们不是来军训的,是让大家解放的,这个一定是主题。
但怎么个次序呢?扮演这个角色怎么有一个剧本呢?这个我们通过接受的作为,多交流,大家就是完成一个事——走上觉悟的这样一个月的实践。
那学了这一个月,回家了,我们还是要觉悟,要把我们这点点滴滴的宽松啊,环境给我们带来的东西啊,拿到世俗中,给我们真正带来一些切实可行的利益。这样就不辜负我们这一段殊胜的因缘。
希望大家有喜,无怨,调整!祝福大家。
厉害!
可以的